阅读本文之前博盈配资,恳请您点击右上角的“关注”按钮,这不仅方便您参与讨论和分享,还能让您第一时间获取最新内容,衷心感谢您的支持。
她是开国元帅聂荣臻的女儿,直到十七岁才开始接受正式的文化教育,之后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首位女中将。
聂力成长于战火纷飞的年代,父母均为杰出的革命战士。耳濡目染下,她从小立志追随父母的步伐,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,立志成为一名对国家和人民有益的人。
凭借卓越的表现和显著贡献,1988年她被授予少将军衔;到了1993年,更是晋升为中将,成为新中国历史上首位女性中将。面对国家的信任与内心坚定的信念,她愈发努力工作,为国家和人民奉献自己的一切。直到如今已年届93岁,身体依然硬朗。
1947年,晋察冀解放区刚刚成立的“荣臻学校”迎来了一位特别的学生。尽管她已经17岁,却和一群比她小近一半的孩子一起初学小学课程,难免成为学校里的“焦点人物”。
展开剩余88%然而,所有人很快被她刻苦的学习态度所震撼。她每天最早到校,晚上却总是最后一个离开教室,连课余时间也不放过,主动向老师请教疑难问题,从未有过一丝懈怠。
功夫不负有心人,短短一年时间,她完成了小学全部课程,1948年进入华北育才中学继续深造。1950年,她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。成为党员那天,内心百感交集,只有她自己知道,自己经历了多少风雨艰辛,但直到今天,她认为一切都是值得的。
1953年,23岁的聂力高中毕业后,远赴苏联列宁格勒精密机械与光学仪器学院深造,1960年顺利毕业。她没有选择留在苏联,而是毅然回到当时百废待兴的新中国。因其专业对口且表现出色,她进入了我国首个导弹研究机构——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部第五研究院,从此正式投身祖国建设。
17岁时还未曾识字,却用几年时间成长为国家急需的人才。她坚韧的毅力背后,除了那个时代的深厚爱国情怀,更源于她的父亲聂荣臻元帅和母亲张瑞华——同样杰出的共产党员。她立志继承父母的事业,继续为国效力。
1930年9月23日,聂力出生于上海。虽为女孩,父母却给她取了一个阳刚的名字,寄望她日后成就非凡,显露出父母对她的殷切期望。
然而,仅一年后,1931年的“九一八事变”爆发,标志着日军对华全面侵略的开始,聂力宁静的童年生活被彻底打破。
聂力的父亲聂荣臻自幼博览群书,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。他清楚当时中国所需,不是书生,而是能拿枪上战场的战士。尤其在敌强我弱、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下,共产党面临巨大挑战。
1931年12月,刚成为父亲不久的聂荣臻听从组织安排,离开上海,奔赴江西革命根据地。1932年,他参与指挥漳州战役,出色的指挥才能赢得毛主席赏识,逐渐肩负重任。
俗话说鱼与熊掌不可兼得,面对国家大义,他毅然选择投身抗战,几乎无暇顾及家人和年幼的聂力。幸而母亲张瑞华同为优秀共产党员,不仅支持丈夫的工作,也坚守上海,一边传递情报,一边照顾小小年纪的聂力。
但毕竟是独自承担,张瑞华难以全面照料聂力,导致她时常衣食不足。虽能坚持,但1934年发生的事件彻底改变了她的想法。
1934年,张瑞华和年仅四岁的聂力在上海被捕。敌人为了逼迫张瑞华泄露党秘密,残酷折磨幼小的聂力。可怜小小年纪的她,懵懂无知却十分乖巧,不哭不闹,从不挑食,成为母亲坚持的动力。最终敌人未能得逞,因外界压力被迫释放母女俩。
经历这次劫难,张瑞华决心将聂力送到乡下,尽管分离痛苦,但这是保护她安全的唯一办法。于是,四岁的聂力来到乡村,过上了普通农家女孩的生活。
乡下虽安全,却环境艰苦。幼小的聂力不仅未能读书,反而每天早起下田干活,晚上还要打扫卫生。这并非照顾她的年迈毛奶奶苛刻,而是毛奶奶年事已高,难以给她更好的生活条件。
尽管如此,聂力依旧保持快乐。她虽不完全记得四岁前的细节,但依稀懂得母亲如何带她逃避敌人追捕,以及敌人如何用她来胁迫张瑞华。相比那种朝不保夕的生活,眼下的艰苦虽多,却十分安稳。
1945年抗战胜利后,国内迎来短暂和平。不久,解放战争爆发,聂荣臻夫妇再度奔赴前线,无暇与女儿团聚。直到1947年,革命形势逐渐稳定,聂荣臻才将17岁的女儿接回身边。
多年未见,聂荣臻面对亭亭玉立的女儿显得有些手足无措。得知她未曾接受过正规教育,内心更是充满愧疚。于是,他把聂力送进了“荣臻学校”,让她与一群七八岁孩子一起重新学习。
起初,聂力每天红着脸来到学校,毕竟她已十七岁,却和一群小孩子在同一个课堂。远离父母多年,她曾有过不满和伤感,但那只是对父母的思念。她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,也更加坚定了要像他们一样报效国家的决心。
为了实现梦想,她用16年时间,从无到有,先后进入了导弹研究机构、七机部一院十三所、国防部科委科技部、国防科工委科学技术委员会等单位,成绩斐然。
新中国人才匮乏,尤其像她这样留学归来的高级人才倍受重视。聂荣臻多次叮嘱她,不能辜负党组织的培养和期望,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。父亲的使命是建立新中国,她的使命则是建设新中国。
作为建国以来首位女中将,现年93岁的聂力身体硬朗,生活低调。她常说:“老一辈人在枪林弹雨中浴血奋战,打下了新中国的江山,我们不能坐享其成,要真正成为新中国的建设者。”
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这句话,未曾辜负党和父母的期望。1960年在第五研究院工作时,她以卓越技术和先进理念,从技术员一路晋升为小组组长,不仅专注工作,还无私分享苏联所学,激励同事,推动国防科技迈上新台阶。
1965年,她出任七机部一院十三所仪器室主任,正式踏上科技研发的道路。虽然前路坎坷,但她毫不畏惧,始终坚定前行。
20世纪70年代初,中国开始开展洲际运载火箭项目。聂力被调入国防科学技术部海军局,担任副局长,负责远洋测量船工程,这项任务责任重大。
她主张工作既依靠国内科研力量,也要借鉴国外先进技术,毕竟当时许多外国技术远领先于中国。经实地考察和专家建议,她最终确定采用子午仪方案。
为了保证项目进度,她常常加班加点,亲临现场督促,激励团队士气。正是在她的领导和付出下,1979年远洋测量船总体建造基本完成,一年后,1980年中国成功发射第一枚洲际运载火箭。
这一成就使中国成为世界第四个拥有海上追踪测量能力的国家,极大提升了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,也让其他国家重新审视中国的力量。
军事上的突破不仅增强了国防,也为中国赢得了更多国际友谊,许多国家纷纷向中国伸出“橄榄枝”,推动了外交关系的发展。
正是由于她多年的贡献,1988年聂力被授予少将军衔,1993年晋升中将,成为新中国第一位女性中将。她并未因此骄傲自满,反而更加全心投入国家建设。
如今,已93岁的聂力虽已退休,但生活健康安稳。年轻时的辛勤付出让她体魄坚强,偶尔与她交谈,依然能感受到当年那股英姿飒爽的风采。
她本人鲜少提及昔日辉煌,行走在北京街头,若不知其身份,只会觉得她是一位和蔼慈祥的老人。只有了解她真实身份的人,才会肃然起敬,对她为祖国所作贡献心生敬意。
若说聂力这一代人的使命是建设新中国,那么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,则是继承先辈遗志,将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强大,真正不负前辈们的期待和志向!
参考文献:
《中国第一个女中将——聂力》 崔向华 《国防》 2001-06-15
《中国第一位女中将聂力——苦难童年路》 崔向华 《英才》 2000-03-15
《白色恐怖下的聂荣臻与张瑞华》 姚文奇 《党史天地》 1997-11-15
发布于:天津市财盛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